全文由「WTFmedia樂誌」授權提供

年紀大一些表示看球看得久一些,看球看得久一些就容易拿現在跟過去來做比較。有些事情會改變,但也有些事情似乎亙古不變。

以電視上呈現的NBA球賽來說,上個世紀看比賽,大個子禁區攻擊是王道,優秀的中鋒主宰賽事;但近年來,三分球出手幾乎成為最重要的進攻手段,禁區背框單打在進攻上常常只是聊備一格。

參考這個世紀第一個球季2000-01年為例,當年聯盟30支球隊中,沒有任何一隊平均每場三分球出手超過20次;那個球季三分球出手頻率排名第一的是波士頓塞爾蒂克隊的19.9次,全聯盟所有球隊平均每場三分球出手次數是13.7次。

火箭在丹東尼執教下,三分球投得又多又狂,很有可能創下單季平均三分出手數大於兩分出手數的紀錄。 美聯社
分享


但今年球季進行到現在(雖然才兩個月),看看NBA團隊統計數字,全聯盟30隊平均每場三分球出手都超過20次。最低的是沙加緬度國王隊的22.1次,出手最多的是休士頓火箭隊平均每場嚇死人的43.3次!也許並不是意外,火箭隊也是本球季迄今全NBA戰績長紅的球隊!

而全聯盟合計,所有球隊平均每場三分球出手次數是28.7次。比前述00-01年球季的平均數多了整整15次。

而這些年NBA所有球隊在三分線上的越投越多,整個成長的軌跡,其實差不多始於柯瑞(Ste博客來書店網路書局phen Curry)進入聯盟的這九年來。隨著柯瑞在三分線上的表現越來越神勇及金州勇士隊團隊戰績的火紅,聯盟各隊開始了解到三分線上的點到線到面的攻擊可以成為球隊的攻勢主軸,不再只是內線打不進去才傳出來的輔助選項。

NBA所有球隊在三分線上的越投越多,整個成長的軌跡幾乎就是從柯瑞進入NBA後開始帶動的。 美聯社
分享


內線攻勢需要優質長人,可是優質長人可遇而不可求,因為身高是練不出來的;但三分外線的投射能力,卻是願意苦練就可以進步的。最明顯的例證就是這些年來NBA三分出手次數雖然大幅增加,但整體命中率卻沒有下降,這個球季迄今全聯盟平均的.363三分球命中率甚至還比前述00-01年球季的.354高了些。

三分出手倍加而命中率不降反升,也因為如此,NBA每場平均得分從00-01球季的97.5分提升到今年的105.3分。這應該也符合聯盟希望加快比賽節奏,讓博客來網路書店 比賽得分更高來吸引現代的年輕人的趨勢。

但三分球的比重增加,是不是讓小個子球員的比重增加?是不是讓亞洲球員(或台灣球員)進NBA的機會提升?

我查了近年來NBA球員的平均身高,結果發覺神奇的完全沒有變化!遠遠追溯從1980年一直到現在,NBA整個聯盟的平均身高已經連續38個球季都維持在6呎7吋,也就是201公分。

不是說小球當道嗎?不是出現史上最強的六呎以下球員湯瑪斯(Isaiah Thomas)嗎?怎麼聯盟平均身高並沒有下修啊?

湯瑪斯是現役NBA矮將代表,但也因為身高容易成為防守劣勢,成為被塞爾蒂克交易的原因之一。 廖廷儀
分享


簡單來說,不管小球怎麼當道,籃球還是一項身高佔優勢的運動啊!小球是一種概念,但是並不是只有身高矮的球員才可以打小球,身材高一點的球員,如果具備相關的技能跟速度,同樣可以打小球。

就以大家覺得小個子應該比較佔優勢的遠距離投射來看好了,其實那是因為小個子在禁區裡面沒搞頭,所以出手會以外線為主;但是倘若高大球員願意練的話,他們的出手高度跟力道,先天上其實比小個子還是佔了些優勢。

以上個球季三分線命中率的前五名為例好了,排名第一全聯盟三分線最準的,竟然是身高七呎的加索(Pau Gasol),上個球季64場球打下來,這位西班牙中鋒三分球出手104球命中56顆,命中率是誇張的.538!排名第二的,是大家熟悉的三分射手考佛(Kyle Korver)的.451,他雖然位置是得分後衛,但身高正好是聯盟平均的6呎7,比一般後衛更高大的身材讓他腳步雖然不快,仍然能爭取到不錯的投射機會。

後續排名第三到第五的,分別是6呎6的克萊柏(Allen Crabbe)(.444)、6呎8的澳洲球員英格斯(Joe Ingles)(.441)、以及6呎8的波特(Otto Porter)(.434)。看完之後你就會發現,在三分線投射上最準確的前五名,竟然沒有一位是我們認知中的小個子選手。

7呎長人加索除了維持低位進攻外,也順應潮流投三分球,上季是聯盟三分命中率最準的球員。 美聯社
分享


有人說小個子有速度上的優勢,哈哈,那其實是不得不然,並不是先天絕對的!如果你已經比別人矮、速度還比人家慢,那在籃球場上還用混嗎?所以能夠進入NBA的小個子多半都快如閃電。問題是,速度可能在進攻上有所幫助,但速度不見得能夠彌補防守上身高的劣勢,面對一個比你高個十幾二十公分的對手,不管你跑多快,一對一防守起來都很吃力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聯盟三十多年來平均身高沒有什麼變化的緣故;如果高大一點的人能做得一樣好,投得一樣準,那麼防守不會吃虧的他們勢必優先被選取。而人類的身高當然還是有門檻,所以看起來,NBA的超高薪水,已經將能夠找到運動條件優秀的大個子差不多通通找進去了。

但在這些年來不變的平均身高中,倒是讓我看到一個明顯的改變,那就是聯盟球員的平均體重,同樣是平均6呎7,但1981年平均體重是205磅,也就是93公斤左右;但今年的NBA平均體重是218磅,也就是99公斤;三年前NBA甚至創下223磅(101公斤)的最高平均體重。

一樣的高度卻重了8公斤,小姐們早就尖叫到要跳樓了!但是在身高幾十年來都沒有變的NBA,體重增加其實代表了球員的努力,以及包括營養和重量訓練等科技的提升。因為身高是練不出來的,但是藉由三、四十年前沒有那麼發達的重量訓練及飲食營養的調整,現在NBA球員已經變得更強壯、肌肉也更為發達。過去NBA球員身材都偏瘦長,像是「郵差」馬龍(Karl Malone)這樣的身材並不多見,但現在球員透過科技化重訓提升對抗性已是理所當然,也讓球場上的碰撞變得更為「重量級」。

所以面對更強壯的大個子,小個子不但要跑得夠快,現在還必須要練得更禁得起衝撞,不然小跑車撞上山壁,損毀比較慘重的一定是小跑車而不是山啊!

運動科學讓球員越來越狀,球員生命越來越長,像是詹姆斯擁有「郵差」馬龍的身材,卻有後衛般的活動力,而且目前不見衰退仍是聯盟頂尖球員。 美聯社
分享


想打NBA嗎?那意思就是要讓自己能夠在平均身高201公分、體重100公斤,並且個個跑得快、跳得高又越來越壯的一堆球員當中出人頭地囉!NBA這些年來打法或許會有變化,但籃球這項運動身高是先天條件跟優勢這件事情這些年來其實沒有什麼變化啊!

NBA聯盟歷年平均數據請參閱BASKETBALL REFERENCE的NBA League Averages,一大堆數字,但慢慢看啊看,也許能夠看出一些有趣的事情。
2B0B607ADF38866C
arrow
arrow

    zlj93xr53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